力度干燥——高效制粒不踩雷!流化床操作全指南!
信息來源:本站 | 發布日期:
2025-09-18 15:43:49
| 瀏覽量:75
關鍵詞:流化床制粒機,流化床干燥機,流化床干燥設備,流化床造粒機,振動流化床干燥機,流化床制粒包衣機,流化床制粒機廠家,常州流化床制粒設備,實驗型流化床制粒機,常州流化床制粒設備廠家,振動流化床制粒設備
流化床制粒機(又稱一步制粒機)通過 “流化態” 實現物料混合、制粒、干燥一體化,廣泛應用于制藥、食品、化工等行業。本指南涵蓋安全規范、操作流程、參數控制、清潔維護及故障排除,確保設備穩定運行與產品質量達標。

-
設備接地:確認設備外殼、電氣控制柜已可靠接地,避免漏電風險;雷雨天氣禁止操作。
-
防護裝備:操作人員需佩戴防塵口罩、護目鏡、防滑手套,接觸高溫部件(如進風管道)時需戴耐高溫手套。
-
物料合規:禁止處理易燃易爆(如酒精含量>75% 的粘合劑)、腐蝕性或有毒物料,除非設備已做防爆 / 防腐改造。
-
緊急停機:熟悉 “急停按鈕” 位置(通常在操作面板右側),出現以下情況立即按下:
-
物料劇烈粘壁、結塊,導致流化中斷;
-
進風溫度驟升(超過設定值 20℃以上)或冒煙;
-
風機異常噪音、振動(振幅>0.1mm)或電機過載。
-
人員禁忌:操作時禁止將手伸入料斗、濾袋區域;設備運行中禁止打開檢修門或觀察窗。
-
物料預處理:將原料(如粉末)過 80-120 目篩,去除結塊、雜質,避免堵塞噴霧槍或影響流化效果;
-
物料稱量:按工藝要求準確稱量原料(精度 ±0.1%),并將其緩慢倒入料斗(避免粉塵飛揚,可借助加料閥);
-
粘合劑配制:按配方比例(如 PVP-K30 水溶液 5%-10%)配制粘合劑,攪拌均勻后過濾(過 100 目篩),倒入儲罐并保溫(若需,如熱熔膠需 40-60℃)。
在操作面板上設定核心參數,示例(制藥行業片劑顆粒):
-
進風溫度:50-70℃(熱敏性物料≤50℃);
-
出風溫度:30-40℃(確保顆粒水分≤3%);
-
進風風量:800-1200 m3/h(根據料斗容積調整,確保物料呈 “沸騰狀” 流化);
-
噴霧壓力:0.2-0.4MPa(壓力過低易堵槍,過高則顆粒過細);
-
噴霧速度:5-15 mL/min(初始慢,待物料成核后逐步加快);
-
攪拌轉速(若有):10-30 rpm(防止物料沉積在料斗底部);
-
抖袋頻率:30-60 秒 / 次(避免濾袋粘粉,影響風量)。
-
總電源開啟:打開車間總閘→設備主電源開關(通常在控制柜側面),操作面板點亮,進入待機界面。
-
輔助系統啟動:
-
打開壓縮空氣閥門,確認壓力穩定在 0.5-0.8MPa;
-
啟動粘合劑儲罐攪拌(若需),并打開輸液泵出口閥。
-
風系統啟動:
-
先開引風機(低速檔),再開進風機(低速檔),逐步調整風量至設定值(觀察料斗內物料是否開始流化);
-
開啟 “抖袋系統”,確認濾袋抖動正常(無卡頓)。
-
加熱系統啟動:
-
開啟 “進風加熱”,設定目標溫度,待進風溫度穩定在 ±2℃范圍內(如設定 60℃,實際 58-62℃),保持 5 分鐘;
-
觀察出風溫度,若低于設定值(如 30℃),可適當提高進風溫度或降低風量。
-
物料流化確認:
-
觀察料斗內物料:應呈 “均勻沸騰狀”,無局部堆積或飛濺;
-
若流化不良(如物料貼壁),可適當提高風量或開啟攪拌槳(若有)。
-
噴霧系統啟動:
-
開啟 “輸液泵”,緩慢調整噴霧速度至初始值(如 5mL/min);
-
觀察噴霧狀態:噴槍應噴出 “均勻霧狀” 粘合劑,無滴液或射流(若有滴液,需檢查噴嘴是否堵塞或噴霧壓力是否過低);
-
每 5 分鐘觀察一次物料:應逐漸形成 “小顆粒”(直徑 0.1-0.5mm),無明顯結塊。
-
參數監控(每 10 分鐘記錄 1 次):
-
溫度:進風溫度(±2℃)、出風溫度(±1℃)、物料溫度(比出風溫度高 2-5℃);
-
壓力:進風壓力(≤2kPa,過高提示濾袋堵塞)、噴霧壓力(±0.02MPa);
-
物料狀態:顆粒大小(用取樣勺抽檢,觀察是否均勻)、水分(用快速水分儀檢測,控制在設定范圍)。
-
參數調整原則:
-
若顆粒過細(<0.1mm):降低噴霧速度、提高進風溫度;
-
若顆粒過粗(>1mm)或結塊:提高噴霧壓力、降低噴霧速度、增加風量;
-
若出風溫度過高(>40℃):降低進風溫度或提高風量;
-
若濾袋堵塞(進風壓力>2kPa):增加抖袋頻率或暫停噴霧,進行 “手動抖袋”。
-
取樣檢測:制粒中期(如總時間的 50%)取樣,檢測顆粒的:
-
粒度分布(用標準篩篩分,目標粒度占比≥80%);
-
松密度(≥0.4g/cm3)、休止角(≤35°,確保流動性良好);
-
水分(按工藝要求,通常≤3%)。
-
噴霧停止:當顆粒達到目標質量(如水分、粒度達標),先關閉 “輸液泵”,停止噴霧;
-
干燥階段:保持進風加熱、風機、抖袋系統運行,繼續干燥 5-10 分鐘(直至出風溫度穩定且水分達標);
-
加熱停止:關閉 “進風加熱”,保持風機運行,待進風溫度降至室溫(<30℃);
-
風系統停止:先關 “進風機”,再關 “引風機”,然后關 “抖袋系統”;
-
出料操作:
-
打開料斗底部的 “出料閥”,啟動 “攪拌槳”(若有),將顆粒排入收集容器;
-
若有殘留物料,可開啟 “反吹系統”(若有)或用軟毛刷清理料斗內壁(需斷電后操作);
-
設備關機:關閉輸液泵、壓縮空氣閥門→關閉設備主電源→關閉車間總閘。
-
料斗內壁、攪拌槳(若有)、噴霧槍(噴嘴、管路);
-
濾袋(可拆下用壓縮空氣反吹,或用純化水沖洗后烘干);
-
粘合劑儲罐、輸液管路、噴槍接口;
-
進風 / 出風管道(每周清潔 1 次,用吸塵器或軟布擦拭)。
-
干清潔:用吸塵器吸除料斗、濾袋、噴槍內的殘留粉末;
-
濕清潔:用純化水(或工藝要求的清潔劑,如 0.5% 氫氧化鈉溶液)沖洗上述部件,直至無可見殘留;
-
漂洗:用純化水再次沖洗,去除清潔劑殘留;
-
干燥:開啟設備風機(無加熱)或用潔凈壓縮空氣吹干,確保部件表面無水分(避免滋生微生物);
-
清潔驗證:用 “白手套測試”(擦拭設備內壁,手套無可見粉末)或棉簽取樣檢測(殘留量<10μg/cm2)。
-
工藝一致性:同一產品的制粒參數(溫度、風量、噴霧速度)需固定,記錄在《工藝規程》中,避免隨意調整;
-
物料兼容性:不同物料(如酸性與堿性)不可在同一設備內連續制粒,需徹底清潔并驗證;
-
設備日志:每次操作需記錄《流化床制粒機運行日志》,包括參數、物料、故障及處理情況,便于追溯;
-
培訓要求:新操作人員需經 “理論 + 實操” 培訓(不少于 8 小時),考核合格后方可獨立操作。
本指南為通用版,具體操作需結合設備型號(如頂噴、底噴、側噴式)及行業規范(如制藥 GMP、食品 HACCP)調整。若遇到復雜故障(如電氣系統故障),建議聯系設備廠家技術人員處理,禁止擅自拆解核心部件。